|
1.前言 人類戰(zhàn)勝癌癥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根據從2014 年和2015 年第1 期《中國腫瘤》發(fā)表的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的全國2010—2011 年腫瘤數據,分析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與死亡情況及趨勢。截2014 年6 月,國家癌癥中心共收到全國234 個腫瘤登記處提交的2011 年腫瘤登記資料,2011 年全國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約3 372 175 例,2011 年全國惡性腫瘤死亡病例 2 113 048 例。全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每十萬人有250.28 例(男性277.77/10 萬,女性221.37/10 萬)。城市地區(qū)發(fā)病率為261.38/10 萬,農村地區(qū)發(fā)病率為238.60/10 萬。全國惡性腫瘤死亡率為156.83/10萬。肺癌、女性乳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宮頸癌、胰腺癌、卵巢癌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約占全部新發(fā)病例的75%。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腦瘤、宮頸癌和白血病是主要的腫瘤死因,約占全部腫瘤死亡病例的 84%。2010 年全國癌癥新發(fā)病例3 093 039 例,其中男性1 807 921 例,女性1 285 118 例。城市發(fā)病例數占54.95%,農村占45.05%,東、中、西部比例分別為41.55%、32.57%、25.88%。2010 年國惡性腫瘤死亡病例1 956 622 例,腫瘤發(fā)病率每十萬人有235.23 例。其中肺癌、女性乳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結直腸癌和宮頸癌是主要常見惡性腫瘤。按照上述數據,不到10 秒全國就有1 人得癌癥。與2010 年比較,2011 年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水平基本持平,但發(fā)病和死亡人數有所增加。陳萬青等在CA-Cancer J Clin 發(fā)布了《2015 年中國癌癥統(tǒng)計》,該研究分析結果提示,2015 年中國預計有429.2 萬例新發(fā)腫瘤病例和281.4 萬例死亡病例。肺癌是發(fā)病率最高的腫瘤,也是癌癥死因之首。胃癌、食管癌和肝癌是緊隨其后的我國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常見腫瘤。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在0~39 歲處于較低水平,40 歲后開始快速升高,75~80 歲年齡組達高峰。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所發(fā)布的Globocan 2012 年數據,全球惡性腫瘤新發(fā)病例數達1 400 萬,預測到2025 年將達到1 900 萬,到2035 年將達到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22 400 萬。而新增惡性腫瘤病例數大部分在亞洲,中國增長也比較快。但是,與世界水平比較,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癌癥發(fā)病率較高,中國癌癥發(fā)病率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近年數據顯示,肺癌已經取代消化系統(tǒng)成為發(fā)病第一位的惡性腫瘤,肺癌是首位惡性腫瘤死因,約占惡性腫瘤死亡總數的22.7%。生存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腫瘤總體 5 年生存率較低,僅為30.9%,而肺癌總體5 年生存率僅為15%~17%,包括早期癌癥的發(fā)現等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根據2014 年《美國癌癥診療現狀報告》,美國現今有1 370 萬例癌癥患者生存。全世界患癌癥生存數是一個比較大的群體,部分已經生存時間長達幾十年。從美國1971 年簽署《美國國家癌癥法案》后40 多年的抗癌歷程中,美國耗費了900 多億美元的抗癌大戰(zhàn),終于使少數腫瘤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5 年生存率少數癌癥有部分提高。并且5 年生存率總體而言比中國高。但是人類戰(zhàn)勝癌癥仍然任重道遠,癌癥的預防和治療仍然任務艱難,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常規(guī),綜合防治,從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進行探索,與癌癥做斗爭是一場艱苦長期的戰(zhàn)爭。 本書是基于作者在1997 年申請的發(fā)明專利——人血管內皮抑制素(簡稱內皮抑素,Endostatin,發(fā)明專利號ZL97107112.8),經過十多年的與江蘇吳中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國家一類生物制品臨床前和一至三期臨床研究,希望能盡早面世廣泛用于癌癥病人的抗血管生成治療。同時也介紹了1998 年申請的另外的發(fā)明專利——轉內皮抑素基因雙歧桿菌(發(fā)明專利號ZL98111517.9)的研究,介紹了內皮抑素的拓寬應用和新適應證,包括用于遞送RNA 干擾藥物抑制腫瘤相關基因(發(fā)明專利號ZL201110125216.7)的研究。系統(tǒng)綜述了內皮抑素在腫瘤治療中的廣泛應用,其中引用了作者的研究生相關論文和相關文獻。文獻綜述系統(tǒng)介紹了內皮抑素的作用機理、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情況,有部分臨床研究綜述了不同氨基酸序列和產生的抗體種類也不一樣的內皮抑素(恩度)的文獻報道和美國同樣不一致的酵母表達的內皮抑素臨床研究的文獻報道,并且在書中已經注明區(qū)別,有助于讓讀者較全面了解內皮抑素基因在臨床上的應用前景。癌癥預防與治療同樣重要,因此這里將著名腫瘤防治專家孫燕院士在血管內皮抑素(蘇粒佳)三期臨床研究期間在江蘇吳中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作報告時提出的防癌十條轉引在此:1. 全民重視防控;2. 重視健康教育,從兒童抓起;3. 像控制酒駕那樣控煙;4. 誰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誰治理;5. 遠離可能導致癌癥的病因;6. 像汽車年檢那樣有效地每年健康檢查;7. 處理癌前病變;8.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9. 適當鍛煉增強體質;10. 保持樂觀情緒,身心健康。 2.目錄 第一章 內皮抑素作用機理與抗血管生成理論 1 第二章 內皮抑素動物實驗和臨床標志物檢測 26 第三章 內皮抑素(蘇粒佳)抑制腫瘤臨床前研究30 第四章 內皮抑素抑制腫瘤的臨床研究 62 第五章 不同類型內皮抑素研究 88 第六章 內皮抑素拓展應用研究 111 附錄I 內皮抑素相關專利檢索 121 附錄II 非小細胞肺癌其他臨床研究文獻綜述 128 附錄III 縮略語 134 |
|
| ||||||
|
| ||||||
|
| ||||||
|
| ||||||